钢格板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钢格板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泸州老干部甘做庄稼医生39年扎根乡村不挪窝_[新闻new]

发布时间:2021-07-15 18:15:23 阅读: 来源:钢格板厂家

“每亩水稻撒15至20公斤尿素,还要撒均匀,如果撒漏了,产量会受到很大影响。”近日,在纳溪白节镇玉水村的稻田边,该镇农技站退休干部李光华一边撒肥料,一边给村民做讲解示范。

李光华今年已到了退休年龄,但他仍然热恋着这片土地,舍不了对农民的那份情结。现在,他一如既往继续奔波在已坚守了39年田间地头。白节全镇蔬菜、茶叶、楠竹等产业,怎么种、怎么管、什么时候收,他心里一清二楚。

与农结缘 “门外汉”变 “土专家”

今年60岁的李光华是土生土长的丰乐镇人,初中毕业回乡后,他就给着父母下田学干农活。然而一年辛苦下来,却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李光华看在眼里,酸在心头。“辛苦一年连肚子都填不饱,农民真是太苦了。”李光华说,从那时起,他就琢磨如何让乡邻有饭吃。

1976年1月的一天,李光华接到镇政府通知,因他思想作风好,有文化,指派去县农技校进行为期三年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学习。没想到梦想成为现实竟来得这么快,当李光华听到这一消息时,激动得连说“一定好好学习,不负大家的信任”。

1976年2月,李光华走进了县农校。他知道学习的来之不易,很能吃苦,不懂就问,不会就多来几遍。在实践课堂,李光华总是第一个到田里,最后一个人上田埂,经常在田里一观察就是半天;从播种到管理、观察记载、花期预测、剥苞授粉、收获留种,他都是亲自干。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三年时间里,李光华凭借着毅力硬是“啃”完了《植物学》、《土嚷学》、《肥料学》、《遗传育种学》等十多部学科教材,做了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活生生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一名懂理论和实践的“土专家”。

1978年2月,杂交水稻开始推广,由于农民不了解,都不愿意种,于是李光华又和同事们挨家挨户去做动员工作,多次召开现场会,并在当地布点试验、示范,在他的带领下,各“示范田”大获成功,让种植户尝到了种植杂交水稻的甜头。

“以前种植常规稻,平均亩产在300公斤左右,推广杂交水稻后,平均亩产就提高到500公斤,我们不再因没饭吃而饿肚子了。”白节镇团结村68岁村民张安志说起李光华带回的技术,脸上就绽放出了幸福的笑容。

坚守乡村 只为服务乡亲需要

白节镇有17个村,共3万多亩耕地,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镇。作为农技人员,李光华每天的“必修课”就是去村组湾落查看、指导农作物种植生长。

“2006年爆发稻飞虱虫情,多亏了李光华,要不是他处理得及时的话,我们村很多群众的稻谷都颗粒无收。”原高隆村支部书记彭态富告诉笔者,当时,每天李光华都要调查几十块田的虫情,收集整理上报详实数据。由于他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有时没有带水,就直接用田里的水来服药,还抽空给村民进行防虫技术培训,连续二个多月时间都没有休息。

团结村海拔650—884米,距白节镇20余公里,由于交通不便,一直没有好的产业引导。2000年,区政府鼓励发展特色产业,李光华觉得机会来了,先后数十次下田间,取土样,搞测产,通过近两个月忙碌,觉得该村非常适合进行有机茶种植,就开始深入到村社,挨家挨户给群众做工作,推广有机茶种植;在镇干部联村中,他也主动申请联系团结村,而这一联就是15年。

如今的团结村在李光华15年的坚守下,已发展有机茶产业基地1万余亩,成为全省“第二大有机茶基地”,人均茶叶收入超过5000元。今年3月,团结村还成功承办了“中国四川第三届茶叶开采活动周”活动。

39年只在一个乡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39年只在一个岗位不“挪窝”,这在区里甚至泸州市都绝无仅有,这也让李光华成为了我区农业系统第一个,以及泸州市乡镇农计系统第二个“农技推广研究员”,并先后获得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四川省《杂交水稻高产优良新组合早育秧高产配套技术》三等奖、泸州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先进个人等40余项殊荣。面对在别人眼中的“功成名就”,依然退而不休的李光华却说,“如今我名义上退休了,但农民朋友只要有需要,我就还会在农技推广战线上继续坚守,继续干下去!”

王超明 刘信琼 记者何勇

好用的网络加速器

游戏加速器

加速器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