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格板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钢格板厂家
热门搜索:
成功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最火中国出版业警惕2006二瑞安阀片晒版机复鞣剂叉车配件Frc

发布时间:2023-11-14 05:33:57 阅读: 来源:钢格板厂家

中国出版业,警惕2006(二)

出版产业头上的“悬剑” 有人称免费教科书是出版发行行业倒下来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这块骨牌倒下后,将会引发整个行业的连锁反应衣帽架。其实,在“十一五”期间,包括“全面改制”“库存问题”以及更早的“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等等变动,哪一块牌倒下都会引发整个行业的大变局。

利剑:教材招投标和政府采购

“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是“十五”期间让出版业最为紧张的一把政策悬剑,招投标在“十五”期间亮剑,事实上抹在了“十一五”的脖子上。新教材会在“十一五”期间在小学六个年级和初中三个年级完成新老更替。发行招投标也是如此,“十五”只是试点工作,全面推开也在“十一五”。粗算一下,2004年教材占160亿码洋,如果“招投标”这一剑锋利一些,按出版社平均下降十个折扣,发行方面下降六个折扣(参照前段时间陕西招投标结果),这一剑正好腰斩中国出版业,砍掉约25亿利润,占目前总利润的50%。

“教材招投标”这一剑尚未封喉,“教材政府买单”这一剑又出鞘了。2005年3月7日,《免费教科书政府采购工作暂行办法》发布,《办法》规定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必设科目的教科书。地方如编写地方课程教材,应限页数、限价格,同时地方财政也必须出钱,对这些学生免费提供这些教材。免费教科书严格在政府采购指导价下进行。文件下发后,各地均在制定相关地方政策,譬如广东2007年全省所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可领到教材,山东200抚顺7年向全省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放免费教材。免费教科书估计在“十一五”内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可以预测,教科书出版在“十一五”期间全面步入微利时代。

在教科书方面,除了这两方面之外,出版业还将或正在遭遇“教材循环使用”、“教辅读物减负双限”以及前文提及的“十一五”期间在校学生锐减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如果把这么多因素再打包算个总账,其结果何堪?

钝剑:庞大的出版库存

出版库存有良性和非良性之分,一般情况下,当一个出版社的库存不超过年销售的30%的话,可以算是良性库存。但中国出版业肯定是后者,2004年中国出版业图书库存为449.13亿元,而当年销售486.02亿元,比例接近1∶1。与“教科书政策”的锋利不同,库存像一把“钝剑”架在中国出版业的脖子上,对出版业的肢体一点点慢慢切割。库存像是出版业的一颗“恶性肿瘤”,最初不知不觉,一不小心就越长越大,最后吞噬生命。我们可以看一下近几年出版业的库存增长轨迹。

1995年末,全国图书库存69亿元,到2000年末已高达 272.68亿元,5年增长了295.2%。图书库存的迅速增长,迫使社店之间实行经销包退,加上渠道的猛增和信息的不对称,更加剧了上下游之间的盲目造货和盲目铺货。2001年的图书总库存达297.57亿元,此后平均每年以50亿元的增量增长。2002年达到343.4亿元,至2003年末,我国图书库存为401.3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6.86%。2004年图书库存达449.13亿元。根据观察,2005年出版社整体造货并未有明显收缩迹象,甚至部分出版社还在盲目扩张,而2004年新出版图书造货量高达592.89亿元,由此推断,即使2005年图书销售继续保持增长并突破600亿元,库存量也会达到500~550亿元。估计2005年库存量会首次超过图书总销售。这意味着流动资金周转要一年多才一次。几年累积下来,许多出版社的库存数大于一年、甚至两年的销售码洋。而每年出版社推出逾20万种新书中,极大部分进不了市场,出版社大多陷入不断推出新书以换取少量销售却在制造大量库存的恶性循环。

这些库存往哪里去?从结构上看,这400多亿库存中,近两三年由于教材新课程标准实施因素,使得教辅读物库存量有所增长,但绝大部分还是一般图书。在2004年销售的486.02亿元中,其中教育类图书超过70%,一般图书市场规模大约在140亿~150亿元之间。按这样的市场容量,就算这些库存书全部适销对路,基本上也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才能卖光。而市场上出版社每年还在以超过500亿元规模的新书投放市场。看来这几百亿的库存出版社得热变形温度可达190度;永远得背着了,等到出版社全面改制,对不良资产进行全面核销的话,这400多亿的包袱也足以使200家出版社面临倒闭或等待重组和兼并。这批库存的最后去处就是在一批出版社倒闭之后进入造纸厂化浆。

重剑:出版业“改制”

出版业改制就是要重新调整出版的生产关系,让出版社在自然法则下选择生存和死亡。“十一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将在出版业内全面推开。业内对于改制还普遍停留在概念层面,譬如事转企、把出版社推向市场之类的朦胧认识上,朦胧中或许还包含类似“股份化”“职工持股”一类美好的东西。但对于已经走过的几家试点单位而言,无论是新华书店、还是出版社,他们都真切地体会到了改制比以往任何改革都“真刀真枪”,“真金白银”。无论试点单位经济基础如何厚有可靠的地线实,但一番动作之后改革者们都会发出“改制是富人的游戏”的感叹。浙江出版的改制走得较早,是试点省份,出版社分流一位职工的改制成本大约在60万~70万元(包括职工身份转换补偿,分流职工经济补偿金,提前退休职工各种社保费用一次性缴纳,以及其他一些费用提留等)。出版社如果规模不大,分流人员一二十人,尚能承受,但如果当年一笔支付上千万,底子稍薄的出版单位就也要暂时忍受亏损之苦了。改制过程中,对于出版社而言,尽管人员分流成本较高,但与庞大库存处理相比,已是微不足道的了。中国出版业背负400多亿的库存,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不良库存,背着这样沉重的包袱进行改制,也决定了过程是严酷的。大部分出版社一改制就要成亏损企业。如果改制过程中把大多数库存作为不良资产核销掉,整个出版业将为此付出上百亿的代价。

社店间自“九五”期间实行寄销制以后,库存基本上“踢”回到上游,所以改制过程中不良库存核销的主要压力在出版社;而对于传统新华书店,由于改制人员基数大,冗员则是改制要支付的最大成本。浙江省新华书店系统改制前在全国可能算是人员最精简的省份之一了,全省新华书店员工仅3000多人。改制时按照政策分流1000人左右,共支付分流人员各项改制费用五亿多,人均费用也在50万左右。而对于一些“人浮于事”情况严重的新华书店系统而言,改制就意味着关门。全国很多省新华书店系统员工过万,甚至高达两万人,即使按照浙江改制政策补偿标准打个对折,一次性分流成本就会有10多亿,试问有几个省的新华书店能够支付如此昂贵的改制成本?

如果给中国出版改制算笔总账,结果将触目惊心。2004年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从业人员159942人(不包含出版社和其他岗位人员),其中国有书店从业人员146929人。如果按照20%的分流人员计算,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将支付改制成本也应在80亿左右(暂时按照浙江新华改制政策补偿标准的50%计算)。在教材利润大幅下降之后,这80亿改制成本也足以让几百家甚至上千家新华书店关门。而在出版社方面,支付改制人头费用和库存核销费用将达100多亿。也就是说整个出版业为改制支付的成本将达200亿左右,这将花掉出中国版业四年的利润积累。

尽管这样,出版改制是大势所趋,是建立现代出版产业和对旧的生产关系的必要调整。对于每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舱室设备实体来说,改制的意义之一在于让出版单位确立了“生死观”。以前出版社是事业单位,一些出版社搞“活”很难,搞“死”更难,现在出版社知道“死亡”的概念,也就有了“向死而生”的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再说,中国图书市场只有允许很多经营不善的出版社和书店死掉,才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大众图书的赢利问题

出版业长期以来教材的高利润掩盖了大众读物的微利,少数畅销书的高利润掩盖了大多数的滞销书的亏损。之所以众多出版社可以在一般图书上无节制地扩张,是因为背后有教材教辅的利润作后盾。一般图书就像一个被中国出版业包养的“二奶”,虽然有时风光,但没能自食其力。近几年出版业进入“畅销书时代”的呼喊几乎激发了所有出版社跃跃欲试打造畅销书的热情。他们在一般图书市场无节制地扩张,以试图掘到畅销书的金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材料鞠躬回应造假 深表歉意矿。其实对畅销书的盲目追逐是一个“美丽的陷阱”,据大部分书店统计,不到10%的畅销书占据约80%的总销售。所以“畅销书时代”应该给大多数出版家用茶具社以警醒,意味着他们都应该退出大众出版的很多领域,有所为有所不为。都想依托教材的利润到大众图书市场上来捞畅销书的“稻草”是不现实的。对于大多数出版社,畅销书是可遇不可求的,即使今年碰到一本畅销书,但不会年年都有。畅销书不是一般图书的“救命稻草”,大众图书的赢利问题在“十一五”期间还看不到出路。

书价问题

在国外图书的价格体系中,一般图书是与政府买单的教材严格区分开来的。而中国长期以来,一般图书定价方式是跟着教材走的,教材的高印数带来的大块利润掩盖了一般图书价格体系的内在问题。从理论上说,在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状态下,如果将教材剥离,要使出版社和书店完全依赖大众图书维持生存是不可能的,除非中国一般图书有国外那样的书价水平。在中国,一本儿童小说只相当于一个肯德基汉堡价格,而在欧美国家,则是与8—10个汉堡相当的。我不能不说

本文来源于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用于功能玻璃生产的常规玻璃原材料制备技术除外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用鞋盒做小剧场怎么做
跟妆有什么区别
空压机工作原理
派工单表格怎么做